让巴菲特受益终身的棒球理论,到底是什么?
巴菲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PS过的照片。
(相关资料图)
照片中,巴菲特的脑袋被P到了一个棒球运动员的身上,旁边还有一个由五颜六色、标满数字的彩色小球组成的矩阵。在纪录片中,老爷子对着这张照片侃侃而谈,大讲特讲这个打棒球的男人如何启发他的投资哲学,让他受益终身。 这个棒球运动员,就是泰德·威廉斯 (Ted Williams) 。他创造了多项棒球运动的记录,获得的奖项不胜枚举,被称为“史上最伟大击球手”“打击之神”“地表最强”。 为什么巴菲特会把一个棒球运动员作为自己的投资导师? 一个搞体育的,如何教股神做金钱的投资? 体育运动的方法,和投资赚钱的方法,中间到底存在什么神秘关联?在1997年的《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董事长至全体股东公开信》中,巴菲特说:
我们(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)将践行泰德·威廉斯级别的自律。在他的专著《打击的科学》中,泰德细致解释了自己的打击之道。
他把自己面前的击球区分成77个格子,每个格子都是一个棒球的大小。只有当棒球飞到最佳的那个格子里,他才会挥棒击球。这时,他的击中率高达40%。
而如果球飞到他 (能力范围内) 的最差格子,也就是击球区下方角落,他的击中率就会迅速降低到23%。 换句话说,等待好的时机,就能进棒球名人堂;不加区分,看球就打,只会成为一个普通运动员。 为什么他能成为地表最强的棒球击球手? 他的个人成长,背后有什么门道? 如何让棒球新手获得他的成长心法,少掉坑,快成长?泰德·威廉斯把自己的打击之道,写成了一本书,起名叫《打击的科学》(The Science of Hitting)。
普通棒球运动员,和泰德这种“棒球之神”之间的差距,被他总结成了一个三步构成的科学方法论:1.击球管理(to get a good ball to hit);
2.正确思考(proper thinking);
3.练习练习再练习(to be quicker with the bat)。
Rule #1:击球管理
拿一根棒子打一个飞过来的棒球,还需要管理?难道不是看到球飞过来,认真打,争取每一次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就行了么?
棒球之神泰德不这么认为。用他的观点, 当你知道不打什么球的时候,才是真正打球的开始。这个原理,和我之前读书的感受类似,“当你知道不读什么书的时候,才是真正读书的开始”。 是的,基于科学管理的克制和自律 ,是第一条规则的精髓。泰德的击球管理,是这样的: 1.分区识球:泰德把击球区划分为77个格子,每个格子都是一个棒球的大小。 2.用数据说话,认识自己:77个格子被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,用数据精确量化自己的技术能力。中心的红色区域,是他击球的happy zone,击打率高达40% (史上最强,目前无人超越) ,而右下角的灰色区域,击打率快速下滑,只有23%。这是一个用数据说话、认清自己能力边界的方法。
3.严格自律(discipline, discipline, discipline):只打最佳击球区的好球。只有球进入好球区,他才会挥棒出击。
Rule #2:正确思考
思考的重要性,每个人就知道。从一年级进入课堂开始,老师就谆谆教导,不厌其烦: 要认真思考,要努力思考啊。 但是,棒球之神泰德不这么认为,他认为思考、尤其是正确的思考方法,是有效行动的前提和基础。 正确方法是如此关键,以至于: “ 如果思考的方法不对,越努力越糟糕。 ” 而正确思考的背后,则是这样的原理:运动也是一门科学。虽然不是像数学、物理那样可以完全量化、准确预测、试验重现的精密科学。
运动员的个人精进之路,也应存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。让运动员的努力更有成效,努力可积累,积累可迭代。
所以,在高度自律的选球之后,泰德在击球时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: 1.把“观察对手”提高到战略地位 :第1球绝对只观察不挥棒,他需要通过细致和敏锐的观察,理解投手当天的思路和状态,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击球策略; 2.正确思考、系统思考:在高强度练习的基础上,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击球技术方法论。 出版于1970年的《打击的科学》,之所以成为“棒球运动员的圣经”,有野心的棒球英豪们人手一册细细研读,就是因为泰德用个人的实践和思考,在这种很难科学化、很难体系化的领域,提炼了一套相对科学的、可复制可落地的、人人能练习的系统方法论。 不论是站位、击球角度、时机管理、击球点、心态调整、应对失误、压力管理、平时练习,泰德都逐个论述,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。真是实实在在的“元问题解决者”。上面是从书中摘取的一些截图。如果是棒球小将们看到这本小册子,应该会像武侠小说里面闯荡江湖的少年,忽然在山洞里翻到《九阳神功》秘籍的感觉吧。
Rule #3:练习练习再练习
第3条原则,看起来是老生常谈,很多人听了会“切”一下,“ 到最后,果然还是告诉我们要努力!” 是的,果然还是要努力。 但是,强调努力,并不是证明方法还不够好。反而,在基本正确的科学方法基础上,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,在过程中不断迭代方法,越战越勇,倒是所有杰出人物的不二法门。 对于一小部分人,他们足够聪明,或早或晚地认识到,勤奋不是最好的美德,而是最优的策略 。 真正聪明的人,都会足够聪明到选择去勤奋。打造了棒球秘籍的泰德,这个地表最强的棒球击球手,每天6点起床练习接球,一周练习300次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“ 再有名的击球手,也没有人练习挥棒的次数,多过泰德·威廉斯。” 他也确实足够勤奋,真正练习到手上磨出水泡,水泡磨破后血流如注,然后就是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,功力日渐增进。 除非真正在讨论世界冠军级别的成就,我们不用考虑个人智商和天赋。而个人努力和科学方法的关系,基本总结一下:真正的学霸,就是科学的方法,加上超出常人的努力。
普通人,方法也好,努力程度也好,都是「一般」。你懂的,就是「一般」。
可怜的学渣,方法不对,怎么努力,都于事无补。
高手的成长之路,莫不如此:上下求索之后得到一套成长方法,但是后面还是要靠自己的艰苦训练。
电影《爆裂鼓手》 里,Andrew Nieman是年轻有抱负的音乐学院学生。他的目标是成为史上最强爵士鼓手,像他的偶像Charlie Parker一样,\"I want to be one of THE GREATS !\"但是,单单得到顶级老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,一个人得有足够强大的进取心,才舍得把自己练习到这个程度。 I want to be one of the Greats,“我愿意为此付出远远超过常人的努力,付出200%的汗水泪水”,单单这一点,就把真正的不妥协的进取者,和大量的“口头学习者”区分开了。得到「创业者共学月」正式开启!这个五月,我们专门为创业者、企业创始人、高管群体准备了6门商学课程,带你学方法,看案例,知经典,为你的业务突破带来新的启发。现在加入5折即可拿下,别错过。
点击下图加入课程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
查收更多精选文章